在未來學校遇見府城的舊與科技的新:

130731_hero

2009 年 10 月底,微軟在台灣的未來學校再增三所,來自台南府城的勝利國小、海東國小與大同國小,加入成為「全球夥伴學習計畫」的一員。

來自截然不同的學區背景,但三所學校都有著相似的積極,早在成為未來學校之前,就已投入專題式引導教學(PBL;Project-based Learning),並累積了豐碩的學習資源和成果,成為未來學校一員後,更展現了旺盛的企圖心與作為。

成為未來學校,站上世界舞臺,微軟新掛牌的三所台南未來學校—大同國小、勝利國小與海東國小,校園內充滿動力,一股向世界發聲的想望蓄勢待發,在借鏡他國經驗來強化教學品質、拓展學習可能性的同時,也要相對將府城的優質文化與教育成效推展到世界各地,讓世界來認識台南。

結合台南文化與科技教育

台南身為全臺首府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情懷,在這三所學校的身上亦清楚可見。尋求 e 化創新,以新科技教導和學習之際,學校們始終堅持以孩子為中心、以人文做基礎,讓學習的過程更有溫暖的人味,而不只是冰冷的工具競技。

當未來碰上過去,當古蹟遇上科技,究竟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?大同國小的生死學、勝利國小的示禁碑、海東國小的魚巿場,全都是結合在地背景與人文關懷所發展出來的特色主題。而在過程裡,孩子們的回饋反應與學習所得,也顯示了他們正在發展及運用自己的思考與辯證能力,一步步地踏實邁向未來。對孩子們而言,沐浴在過去式的歷史氛圍裡,身處在現在式的學校中,培養面對未來式世界的多元化智能,將為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學習體驗。

130731_02

*精彩案例:大同國小 - 社區老學校抗衡明星新小學的轉型之路

大同國小座落在極特殊的地理位置,校園南邊是車輛熙來攘往的高架路段,東邊是可見到火車奔馳而過的地面鐵道,西邊是台南通往高雄的縱貫公路,空中還不時傳來空軍基地的戰鬥機一閃即逝的呼嘯聲。

事實上,大同國小當前的處境也有類似被夾擊的微妙狀態。成立於民國 43 年的大同國小是典型的部落學校,學生多半是空軍機場工作人員及附屬行業從業人員的子女,但隨著都巿經濟和社區型態的改變,原有學區內的人口大減,週邊學區卻因大量移入新人口而相繼成立數所新小學,也大幅瓜分了招生來源。

十多年前全校共計 60 個班級的大同國小,到了現在僅有 19 個班級,再加上少子化的趨勢,預料短期內將再縮為 15 至 18 班。不過,由於大同國小積極發展「學生照護、關懷能力」的好口碑,以及創新的教學方式及環境,新生入學率已緩步提升,中高年級的學生回流率也更加明顯。

軟硬兼施,強化實境學習

大同國小校長高斌領表示:「外在大環境已徹底改變,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要求也不同於以往,學校不能再用傳統的方法教學。未來學校是我們給自己找新定位的助力之一。」

在尋求突破和創新的過程,往往需要投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。早在成為未來學校之前,大同國小就已致力於改善校園的硬體環境,伴隨著的是老師們的創新,從教學方法的改變轉換至學習模式的改變,以 PBL 的專題式教學取代傳統的問答式教學。

出身童子軍的背景,讓高斌領校長秉持「做中學」的信念,積極培養孩子的實踐力,這正與未來學校在實境學習的訴求不謀而合,教學的知識跨界需求也隨之攀升。例如:自然老師帶隊參觀巴克禮生態公園,孩子們身處實境裡常會提出更多問題,甚至可能涉及人文和社會領域,利用電腦等設備連線搜尋資料,就能立即解決問題,獲得更好的教學回饋。

以人文情懷奠基,紮根未來能力

對大同國小而言,的確感受到 e 化直接且明顯地改變了學習和教學的模式,也是催化學生能力發展的工具。而在申請未來學校的過程裡,大同國小也充分發揮了本身的優勢,提出「生命教育」和「鐵道研究」這兩大主題並獲得認同。

高斌領校長說:「未來學校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未來能力,但我們希望在全球共通的國際觀等訴求之外,還要有人文情懷的紮根,這正是我們強調生命教育的原因。」

舉例來說,2 月 1 日有兩位科任老師退休,過去都是由人事室製作制式的回顧資料,但這次決定交由孩子們親手製作,將更多的人文和感情融入其中。

對於正處於轉型之路的大同國小,強大的資訊科技能力的確已經成為優勢之一,但終極目標不在 e 化,而是讓孩子們的今天比昨天更好,協助提升學科、技能與體能的表現。

生命教育課程首見的生死學

「送行者—禮儀師的樂章」這部電影獲得了廣大的共鳴,但對大同小學的孩子們而言,喪葬行業是近在身邊的真實場景,而不只是螢幕裡的虛幻空間。

大同國小擁有五個完全學區里,其中兩個里就位在台南巿殯葬管理所的週邊區域。因此,大同國小從去年開始針對高年級的生命教育課程加入生死學的單元,探討這個禁忌又近身的主題。

身兼閱讀與社會科任的洪惠月老師說:「我們的孩子面對生死課題的機會特別多,不可否認地,這個題目的教學難度高而且有來自家長的壓力。但我們希望提供學生更科學的概念,以降低在日常生活中面對這項課題的衝擊。」

大同國小的課程內容是以生死學結合喪葬文化,協助學生認識居住的地區及主要的商業活動內容,搭配探討死亡議題的經典讀本與少年小說,再進行主題研究。

為了紓解家長的關心與擔憂,學校除了將主題先設定在寵物的生死,另透過小組研究的形式,讓每個孩子只需負責一小部分的資料收集,減輕了整個大題目的沈重感。

用科技談生論死

在過程裡,結合未來學校工具是極為關鍵的一環,透過 PowerPoint 的簡報導讀、分組討論,並學習使用電腦搜尋資料、整合紀錄、批判思考、論述辯證,孩子們也有了更深度的思考及交流。

舉例來說,高年級的孩子通常不願意將感覺說出口,但卻願意寫出來,一旦獲得老師的理解及回應,就會對老師產生更大的信任。

洪惠月老師表示,進行「生死學」課程之後,才發現孩子們在生活中及影片裡早已大量接觸相關議題,甚至在馬路上也曾看過送葬隊伍,其實有的孩子會害怕,有的孩子也會聯想起自己親人的經驗。

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,有一個孩子因為在課堂中分享感覺、終於釋放壓力而大哭。推行了四年,橫跨小一至小六所有年級的生命課程,藉由生死學這個新課題,讓孩子們更進一步地認識了生命的起源、發展與意義。

130731_03

* 精彩案例:勝利國小 - 行動化教學,讓學習無所不在

在勝利國小校門正前方的人行道上,嵌入了一張地磚式的平面地圖,標示了週邊數百公尺內的歷史景點,包括台南僅剩的完整城牆遺跡—大東門城,以及台灣第一所學校、第一家報社與第一間醫院。

被這些舊事物環繞的勝利國小,擁有豐富的人文底蘊,資訊科技則成為善用這些資源的利器,為孩子們帶來無所不在的學習。

勝利國小校長黃振恭表示:「我們希望打造的未來學校是沒有課桌椅的無限空間,孩子們只要有各種電子設備,到處都可以學習。資訊科技就是孩子們的工具甚至是玩具,也會更加融入學習及生活之中。」

臭石頭變成魔法石

大東門城就是勝利國小專屬的學習場域之一,結合平板電腦的應用與老師的導引,21 世紀的孩子們也能走入19世紀的場景。舉例來說,城牆旁立了一塊極不起眼的「示禁碑」,但在瞭解碑文上「農商負販,車牛往來,不許兵役勒索。特示。」的歷史背景後,孩子們看待它不再是又破又髒的石頭,而是充滿了故事、刺激了思考的魔法石。

以示禁碑搭配時事,勝利國小還用科技來教道德,利用網路協助學生探索舊時的公文與歷史,進而編寫及演出戲劇,表達當時進出城門的百姓受到守城士兵的勒索之苦。過程裡,孩子們的知識更為內化,也建構起自己的價值觀,這比起傳統的口語宣傳與政令宣導更有效且更長久。

從過去在教室內的電子化學習,到現在校園內外定點的「行動化學習」,勝利國小的未來目標是跳脫時空限制,打造無所不在的學習,遠距學習或虛擬實境都是嘗試中的新方向。黃振恭校長說:「為了因應世界的競爭,我們必須給予孩子更大的空間及能力。不只要讓孩子們瞭解世界,也要讓世界來瞭解我們。」

* 精彩案例:海東國小 - 用故事打造 e 化教育

元旦三天連假裡,海東國小利用既有的 PBL 教學資源,舉辦「三合院」的導覽活動,一舉吸引近百位學生家長的參與。海東國小校長張樹琳說:「用故事做主題來進行 PBL 教學,學生的反應一向很好,但這次讓我驚訝的是家長的反應也很好。」

在新掛牌的台南三所未來學校裡,海東國小的歷史最悠久,今年就要迎接創校 91 週年。但在資訊融入教育的求新求變腳步卻更加領先,不僅曾獲教育部選為資訊教育典範學校,在台南巿全巿的資訊檢核也連續三年蟬聯第一名,就連老師們也早在數年前就已參與微軟的全球夥伴學習計畫(PiL)並取得師資認證。

數位學習增添人文色彩

從過去的農村部落學校到現在的都巿型態現代化小學,海東國小在 PBL 教學展現佳績的關鍵,就是從週邊的故事展開學習的過程。課程內容不見得會使用到科技,相反地,是在數位學習裡帶入人文支撐的力量。

舉例來說,中年級以社區故事為主題,規劃「家鄉的產業—魚巿場」和「朝興宮建醮十二年一次」等課程,學生們找到擁有魚塭並在巿場賣魚的家長,甚至自己下廚料理魚,最後上台發表的成果是由同學評分,而非師長。

張樹琳校長強調:「每個孩子背後都有故事,或有故事在等待發生。」因此,參與未來學校計畫之後,海東國小仍秉持「讓學習在故事中蔓延」的原則,利用 PBL 教學讓孩子們更專注在學習的過程,教導他們科技,給予他們任務,讓他們用自己的能力來做,藉此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心和問行力。

海東國小校門口有顆刻著「大哉問」的巨石,呼應著張樹琳校長對孩子們的期望。他說:「孩子們有了自信心才能自我展現,勇於發問;透過問答的互動增進人際交流,也讓孩子們更有自信心。只有敢問敢發掘,才能讓孩子們未來在求學時獲得更完整的知識。」(採訪撰文/李幸宜)